政府流量补贴面临实际困难
目前养老驿站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政府补贴、照料服务和助餐服务,其他多为公益性质或低价服务。调研发现,月收入不足五万的养老驿站占据了一半以上。
而在所有收入中,政府补贴占据大头。政府补贴占总收入50%以上的驿站高达40%。以西城某养老服务驿站为例,该驿站运营1年以上,但政府补贴资金仍占驿站总收入75%以上。
目前政府补贴包括两部分:一是政府一次性补贴或租房补贴,二是政府流量补贴。流量补贴包括服务流量补贴、托养流量补贴、连锁运营补贴和运维支持。但在流量补贴实行过程中,养老驿站也面临着一些实际的困难。
上门服务多为低价或免费:时间长效率低
首先,服务流量补贴是根据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服务收费流量总和的一定比例给予的资助补贴。目前养老驿站主要承接的是居家上门服务,而上门服务比集中式养老服务耗费的时间长且效率低。调研中发现,居家上门平均每位工作人员每天只能完成2到3单,月服务人数在200人以下的驿站占据50%以上。且现阶段老人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普遍较低,驿站提供的是低廉甚至是免费的服务项目。因此,服务总收入并不高。
同时,需要老年人持养老助残卡刷卡消费后,驿站才能拿到补贴。不少老人的消费习惯让他们不愿去银行开通养老助残卡的支付功能,这也会增加上门服务的难度。此外,还存在流量如何界定的问题,例如驿站对老年人提供的心理慰藉、讲座、集体活动等算不算提供服务并没有定论。
照护服务受时长限制:驿站和街乡照料中心“抢生意”
第二,托养流量补贴是指根据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开展照料服务给予资助补贴,日间托养每天照料时间不少于6小时。但实际情况是,养老驿站的照护服务是受限制的。其中短期全托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15天。对于需长期托养的老年人,统一推介转送到附近的养老机构(照料中心)接受全托服务。
而部分社区的养老驿站和街乡一级的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存在竞争关系。两类机构分属不同的运营者,由于养老驿站的服务人口、辐射范围、服务能力有限,竞争优势较小,与养老照料服务中心的竞争中处于下风,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老驿站提供照护服务的难度。
驿站连锁化经营:是否有利尚待探讨
第三,连锁运营补贴是指对品牌供应商承接若干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运营,并实施同一服务标准、品牌连锁运营给予的奖励补贴。现实情况是,目前,养老驿站的连锁实际上产生的规模效应很小。这是由于服务业连锁和便利店等行业连锁差别较大,便利店等连锁可以通过供应链体系降低成本,但养老驿站连锁中,每个店需要固定的人和设备,且相互之间的业务协同关系较小,规模效应并未产生。以诚和敬为例,目前诚和敬在北京打造了超过100家驿站,但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社区居家养老的竞争已经从之前的跑马圈地走向深耕社区、提供精细化服务,重点在于如何实现盈利和长远发展。在人力成本逐年提高的前提下,如何能把握好市场规律,从初期的以利润换人气到后期的留住人气、逐步盈利,这也是对运营能力的大考验。